四柱三间五楼(八字五柱预测推算)
节孝坊的的忠孝展现在哪里?
在我国,除了众多的用于宗教祭祀的庙宇牌坊,还有很多的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节孝牌坊,这几个节孝牌坊主要建立在街道中间或者路口,有的是为一个家旌表本族先贤而建,有的则为朝廷或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在忠、孝、节、义上有成绩的人而立。
最为著名的有安徽省歙县叶氏贞节木门坊和黄氏孝烈砖门坊、歙县棠樾牌坊群、山东省单县百寿坊和百狮坊、江苏省无锡市华孝子祠四面牌坊、江苏省徐州市权谨牌坊、梅溪牌坊、江苏省响水县孝子坊、河北省衡水市蔡氏贞节牌坊、江苏省铜山县郑杨氏节孝坊和郑彭氏节孝坊等。
歙县叶氏贞节木门坊和黄氏孝烈砖门坊,在歙县斗山街内,这两座牌坊,一南一北,一木一砖,均无比的简陋。
叶氏贞节木门坊在斗山街南口不远,宽约4米,高约6米,始建于1391年。此坊是双柱一间三楼,横枋以上为木制,屋顶覆小瓦,额题有“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等字样。
据说,现存的牌坊为清乾隆年间重修,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横枋以下为砖砌,门是假门,但描绘得非常逼真。
此牌坊是主人叶氏25岁丧夫守节,尽心侍奉婆母,抚养继子。
元末兵乱时,叶氏携婆母避难山中,于极端困苦中侍奉在侧,极尽周全。数十年下来,不但将继子抚育成人,婆母也身体康泰寿高百岁,叶氏自己也得高寿,可谓善有善终。为此,她的后人便禀明圣上,为她修建了这座节孝坊。
此外,在当地还有一种传说称,这位叶氏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命人为叶氏建立了这座牌坊。
在歙县斗山街的北端处,是一座青砖砌就的黄氏节烈坊,此坊建于1650年。此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宽6米,高7米,当心间原辟有门,后封砌。
在牌坊的额坊处写有“旌表清故儒童吴沛妻黄氏孝烈之门”15个字。在此字上面的石质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因为时间的变迁,此刻已经难觅踪影。牌坊两侧还有两行题字,此刻也已经看不了解了。
关于此牌坊的由来,据县志里记录载入,这位黄氏是一位10多岁的姑娘,本来是要嫁给黄家后人的,结果,在成亲前,她的老公却不幸死掉了,黄氏便绝食而亡。
黄家人为了纪念她,便上报朝廷,为她修建了这座牌坊。
在歙县,除了斗山街这两座著名的牌坊,还有一个棠樾牌坊群,位于由黄山市市区前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途中,离黄山市屯溪区约26千米,离歙县县城约5000米的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
棠樾村的“棠”字主要有两解,一解为棠梨树,也叫作杜树,为高大乔木;二解为海棠树,为落叶小乔木。“樾”字是树荫之义。“棠樾”之义大概就是棠梨树或海棠树的荫凉之处。
这里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已经绵延了800余年。该村的大姓鲍氏,他们的本源来自晋咸和年间的新安太守鲍弘。
棠樾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为此,在棠樾牌坊群内的牌坊共7座,明代的3座,清代的4座。
3座明代的牌坊坊为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鲍象贤尚书坊;4座清代的牌坊为鲍文渊妻节孝坊、鲍文龄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和鲍漱芳乐善好施坊。它们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
慈孝里坊是为旌表元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
据史书记录载入,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两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鲍氏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
后来,明朝建立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在此坊的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
后来,明永乐皇帝听说此事后,还曾为鲍氏父子题诗:
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清朝建立后,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
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两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上写着“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12个字。
据《歙县志》记录载入:牌坊的主人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
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由于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因为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做修身齐家治国的本质思想分不开。
棠樾牌坊群中的鲍象贤尚书坊始建于1622年。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
据县志记录载入:1529年中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因为秉性亢直,鄙视权贵,鲍象贤数次遭到奸臣的中伤,生涯几起几落。
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向朝廷请命,修建了这座鲍象贤尚书坊。
此牌坊于1795重修,牌坊上写着“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因其在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在此牌坊的两侧,分别还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等字样,这是皇族赐予的平民百姓极高的荣誉。
鲍文渊妻节孝坊建于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而建。
此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38米,高约11、9米。它是牌坊群自西向东第三座坊。坊字牌上有“节劲三冬”、“脉存一线”等大字。
据县志记录载入: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那个时候正遇上小姑患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她的老公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鲍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
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老公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
与此同时,吴氏还尽心侍奉生病的婆婆至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guanyuan,还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和其它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人们一般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久不能平等的。
鲍文龄妻节孝坊建造完成于1784年,是三楼四柱冲天牌坊,宽8、75米,高约11米。它是牌坊群中自西向东的第五座坊。牌坊为灰凝石质,牌额东侧写“矢贞全孝”,西侧写“立节完孤”等大字。
据县志记录载入,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
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由于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因此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鲍逢昌孝子坊建于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此坊结构为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8米,高11、7米。是牌坊群中自西向东的第二座坊。
此牌坊为灰凝石质,牌坊上无甚雕琢。字牌东面书“人钦真孝”,西面书“天鉴精诚”,下书“旌表孝子鲍逢昌”。
据记录载入,鲍逢昌的爸爸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1646年,才14岁的鲍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患病的爸爸。他为爸爸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爸爸回到家里。
一进家门,鲍逢昌又见妈妈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鲍逢昌又不远千里前去寻药。妈妈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后来,人们在他去世后,为他请旌,修建了这座牌坊。
鲍漱芳乐善好施坊建于1821年。这是棠樾牌坊群7座牌楼中位于正中间的一座,系为族表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的义举而建造的。
此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当心间顶楼檐下嵌雕四周有龙凤图案的“圣旨”牌,当心间上层字板正背两面,均题刻有“乐善好施”4个大字,下层字板题刻有“旌表浩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郎鲍均”字。
牌坊两侧次间字板题刻有立坊人“礼部尚书穆克登额、礼部尚书胡长龄、两江总督百龄、安徽巡抚胡克家、安徽提督学政白铭、安徽布政司蒋继勋”等人之名字及立坊的时间。
据《歙县志》记录载入,这座牌坊的建造经过颇为曲折,是鲍漱芳先后花了几千万两银子做“善行义举”才换来的。
皖南歙县,被誉为“牌坊之乡”,据史料记录载入,歙县历代共建牌坊250多座,现存牌坊82座。它们或跨街而立,或矗立于村头,或建于祠堂、民宅之前,作为门坊。
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现存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处牌坊群。古代人们建造它,其作用不外乎是维护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思想。
因为这几个牌坊建筑气势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又与相邻的鲍氏男祠、女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而且与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形成珠联璧合的人文旅游格局,因此,前往观光游览的宾客,无不赞美叫绝,流连忘返。
单县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位于单县城内胜利北街,1765年为翰林院赠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100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得名。
此牌坊以青色鱼子状石灰岩构成,通高l3米,宽8米,四柱三间三层楼阁式建筑。
其独一无二之处是:坊座雕有8头矫健雄狮昂首远望,8条出水蛟龙绕柱回舞,额枋上饰满盛开牡丹,与正间上下额枋祥云间翩翩飞舞的5只透雕仙鹤、次间上额枋浮雕的相对翱翔之鸾凤构成了具有无穷魅力之艺术佳作,寓意福寿万年、富贵无媲或喜上眉梢。
而百狮坊则俗称“张家牌坊”,被誉为天下第一坊,位于单县城牌坊街中段。因其夹柱精雕100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寓有百事如意,百世多寿之意。
此牌坊是1778年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全石结构,高14米,宽9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正间单檐,次间正檐,歇山顶,全部石砌。
坊座8根夹柱透雕群狮8组,大狮子狰狞峥嵘,小狮子环绕戏耍。每根夹柱前、左、右三面均浮雕松狮图。4柱和枋额上透雕云龙,其他部位也透雕加浮雕云龙旋舞,珍禽异兽、花卉图案。
无锡市华孝子祠四面牌坊,位于祠门前,俗称“无顶亭”。单间,牌坊呈正方形,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1748年。
四面坊是具有江南特色的一种古建筑样式,迄今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无锡仅此一座。
徐州市权谨牌坊坐落在徐州市内统一北街,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1427年,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歌颂封建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建筑物。
此坊初建于城西北隅池沼旁,1624年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后又数次修复改造建设。
权谨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构成。牌坊坐西朝东,牌坊与祠堂的门楼合为一体,最东为牌坊,上有门楼,其龙凤板上书写“圣旨”两字,过道为3间,门额上有明仁宗旌表权谨的“天朝元辅”、“中原文献”、“忠孝名臣”12个大字。
大殿位于牌坊西,正殿门两侧红抱柱有清乾隆帝南巡御赐的金字楹联:
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
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
据说,此牌坊的主谨在徐州历史上,是一位以孝道著称的名人。
权谨,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他10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初年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
10年后,他迁光禄寺署丞。后来,因其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
妈妈死后,权谨守墓3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闻知后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传旨,令群臣效法,权谨也因此成为那个时候闻名的“孝子”。
权谨不仅是载入《明史》46名“孝义”的大孝子,也是那个时候才华出众的文人。权谨晚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宫廷内担任过皇太子的老师,并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
权谨一直活至77岁,他去世后,明宣宗皇帝命地方guanyuan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
在我国,除了上面的介绍的这几个节孝牌坊之外,还有众多的为表彰我国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类似牌坊。这几个牌坊上除了写有大量的颂扬文字外,还刻有不同形状的浮雕画面,为我国的建筑文化增加了光彩。
我此刻读书,想烫纹理,应该不会太明显吧?
不会 我就烫了 不是很夸张的类型
被表彰建立的功德牌坊是如何的?
功德牌坊指用来表彰为国家和地方建立功绩的人,在中国古代这类牌坊有许多。
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省绩溪县奕世尚书坊和都宪坊、安徽省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坊、安徽省歙县许国石坊和吴氏世科坊、安徽省歙县贞白里坊、山西省阳城县皇城相府石牌坊、山东省桓台县四世宫保牌坊、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四坊、浙江省湖州市小莲庄牌坊、辽宁省北镇市李成梁石坊、甘肃省正宁县赵氏牌坊、辽宁省兴城市祖氏石坊和灵寿县石牌坊等。
奕世尚书坊坐落在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建于1562。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
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即经常提到的“讹角柱”;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造就了端庄稳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
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
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书法遒劲流畅、气韵不凡,为书法大家文徵明手书。
奕世尚书坊的4根定盘枋起线两道,再饰以莲瓣纹。梁柱接点处用花牙子雀替装饰。
额枋的雕刻图案异常精美,匠师倾雕刻技法之能事,运用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工艺,使一幅幅精美生动、巧夺天工的画面跃然石上。
鲲鹏展翅、仙鹤腾飞、太狮滚球、双龙戏珠,布阵与布局脱俗,立意悠深,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特别是中额枋北向的一组画面,更为神奇。匠师以石代纸,用凿为笔,驰骋在广瀚的艺术天地之中。山、水、亭、台、楼、阁,无一不妙;文武百官,优哉游哉,各行其好。
或奕林决雄,或书海探宝,或独钓河畔,或互论阴阳。世外桃源之生活,太平盛世之欢畅,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地刻画。冰冷的石头,经过匠师的双手,仿佛发散着阵阵热流,使人感到温暖舒畅。
此枋为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
胡富是1478年中进士,胡宗宪是1538年中进士,两人刚好相隔60年荣登金榜,故冠以奕世。
胡富、胡宗完这样两位功德无量的封建仕宦,为龙川胡氏家族争光无限。人们为了永远地纪念,为他俩立坊多达13座,其中龙川就有7座。
不过,这几个铭刻人们怀念之情的13座石构建筑艺术精品,时至今日仅留下了奕世尚书坊,是徽派功名坊中的精品。
和奕世尚书坊隔溪向望的是都宪坊,都宪坊是后人为胡宗明而立,胡宗明曾经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既行使监察之职,又统领地方事务,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都宪坊上有“圣旨”两字,而奕世尚书坊上则是“恩荣”两字,这说明奕世尚书坊的等级要高些。
在中国古代,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依据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
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即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三等牌坊是“圣旨”,即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己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
由此可见,都宪坊是三等,奕世尚书坊是二等。
安徽省西递胡文光刺史坊位于黟县西递村前。建于1578年,清乾隆、咸丰年间曾修葺。坊基周围占地10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单体仿木结构。
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多数是4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胡文光刺史坊则有5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叫“楼阁式”,所以准确些该称之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
通体为质地坚实缜密的“黟县青”石料构成。全坊以4根60厘米见方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上雕菱花图案。柱下有长方形柱墩4个,各高1、6米,东西长2、8米,宽0。8米。
中间两柱前后饰有两对高达2、5米的倒匍石狮,为支柱支脚,造型逼真,威猛传神。一楼月梁粗壮,刻以浮雕,精美古朴,柱梁间均用石拱承托,两侧嵌以石雕漏窗。中间横梁前后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样。
二楼中间西面为“胶州刺史”、东面为“荆藩首相”斗大双钩楷字,书体遒劲,三楼中轴线上镌有“恩荣”两字,两旁衬以盘龙浮雕。
二楼至四楼左右两侧和端点均流檐翘角,脊头吻兽雕为鳌鱼。檐下斗拱两侧饰有44个圆形凌空花翅,4根石柱的东西两面托着12块八仙、文臣武士人物雕塑,精美异常。文官和武将,喻为安邦定国。
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东西边是“麒麟吐书”。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只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添了牌坊的稳定性。
这座牌坊雄伟挺秀,几经沧桑,仍屹立于西递村口,宛如一名忠实的守卫者,也是西递古村的历史见证。
此枋为西递村人胡文光而建,此人于1555年中举,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
在做官期间,胡文光筑城墙,修学校,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后经巡抚推荐,担任了胶州刺史兼理海运。以后官升至荆州王府长史。明荆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朝列大夫的头衔。1578年,皇帝批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胡文光在任上对民众做的善事。
歙县许国石坊也叫作大学士坊,位于安徽黄山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1584年。
石坊是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
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
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4只,左右各两只,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几个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
许国石坊为旌表明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建。
许国是歙县人,他于1565年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
歙县“以才入仕”称江南,历代英杰辈出,名儒显臣层出不穷。许国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许国石坊以中华独特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吴氏世科坊位于歙县徽城镇中山巷西口,1733年立,双柱一门三楼,宽2、6米,高7、25米,结构简明,雕刻简约,毫无奢华张扬之态。
坊字板上题刻明永乐至清雍正间城内吴氏15名举人、进士姓名。朴素无华,4块靠背石竖置于横卧的4只狮上,较少见。
按通常的讲法,此类“恩荣”牌坊当属第二等级,应为“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但这座牌坊的字板上,却全然不见官府的题款。
两侧基座上共雕4只狮子,寓“事事如意”。嘴里皆衔了绳子,一般来讲,这通常理解为告诫家人及后辈噤口慎言,以免祸从口生,招惹牢狱之灾。
在安徽歙县,除了许国石坊和吴氏世科坊,还有一座徽州最古老的牌坊贞白里坊。
此牌坊位于徽州府歙县郑村,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重修。仿木结构,二柱一间三楼,高8米,宽5、7米。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从前装有木栅门。
二楼匾额上有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等撰写的《贞白里门铭》,旨在旌表元代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一楼额枋上有“贞白里”3个篆刻大字,为“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余阙书”。
阳城县皇城相府石牌坊有一大一小两座,大的是清朝康熙名相陈廷敬命人修建的。此牌坊建于1704年。牌坊为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
牌坊正楼主牌为“冢宰总宪”4个字,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与“五世承恩”。
“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朝朝廷最高一级监察jiguan,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
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爸爸、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看起来雄伟庄重,制作精美。
在离这座牌坊的不远处,便是一座两柱一楼式的小牌坊,此牌坊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却建在大牌坊之前。
据说,这座牌楼建筑的时间是陈廷敬还没有当上朝廷命宫之前修建的。牌坊的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之名字和官职,而背面则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
其中,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朝朝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但文章做得好,字也写得十分漂亮,同时在皇城内城中还存有许多出自他手笔的碑文。
我国的功德牌坊中,除了有许多二等牌坊“恩荣”和三等牌坊“圣旨”之外,还有一些“御赐”牌坊,它们由我国历史上的皇帝亲自御赐为国家地方建立功绩的人修建的牌坊。
其中,康熙皇帝第一次为臣子立牌坊的时间是在1703年,那个时候,康熙帝的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伊桑阿病故,他便亲自为伊桑阿竖碑立牌坊。
此牌坊位于伊桑阿的墓前,坐西朝东,采用汉白玉石料,五门六柱,面阔21米。牌坊上的方形通天柱上浮雕层层云朵。
牌坊单排多柱,建造精致,斗拱上承正楼、次楼、边楼、夹楼。其牌坊特点不光是造型气派,布阵与布局也很别致。
和其它功德牌坊不同的是:普通的牌坊都是四柱三门,它却有六柱三门两影壁。其牌坊的3个门槛上皆有栽栏杆的方孔,门中还有石栏杆。其冲天柱的柱头上刻满了云纹,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也就是说,功德牌坊是人们对前人所做的功德进行的一种褒奖,这是一种对荣誉的肯定,表达了人们的自豪、仰慕和崇敬之情。
的北边京城区的三间四柱七楼为例,分析木牌楼的垂直结构有哪些好处?_百度。。。
北京城区的三间四柱七楼采取垂直结构建造。木牌楼的承重柱架由四根柱子(两根中柱,两根边柱)和三根横枋(中间位置是一根龙门枋,次间是两根大额枋)组成。承重框架需要慎重考虑两方面的荷载:把上方明楼、次楼的屋顶荷载依垂直向传递到地基,同时,也要抵抗住水平来的风力,以免倾倒。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木牌楼的四根柱子,伸入地下部分约为露明柱高的一半,边柱柱头以上做灯笼榫,通过额枋斗拱直插到边楼檩条里,中柱上榫也插到龙门枋里,来增强主要构件的联接;此外,在露明柱身的下半部还用夹杆石包住柱身,增进横向的稳定性。
永延帝祚牌坊历史及意义
永延帝祚牌楼
北京朝阳门外的神路街公交车站旁,路北是东岳庙,路南与东岳庙相对的,就是这永延帝祚琉璃制牌楼了。“永延帝祚”之义是永久延续皇帝的统治。
东岳庙是明万历年间皇家敕建道院,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正一道道院,牌楼为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
有记录载入说,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由宫中太监们集资建造的。尽管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但这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依然保存完好。牌楼正间上方的石匾宽2、8米,高0。9米。
今天上午我到百脑汇买了点东西,出来后到神路街车站等车回家,112路电车还没来,我就来到这牌楼前后拍摄了这3张照片:
X
来到北京,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牌楼,总认为很面熟,以前好象在哪儿见过,后来终于想起来了,2009年5月,我们开车在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见过。两张照片对比,非常相似。请看我那个时候拍摄的普陀宗乘之庙的牌楼照片: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前的一块牌坊是何形制?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前的一块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西题“罨秀”。这两块题额为乾隆御书,非常珍贵。